分享|程瑜: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中国经验与全球共享

发布时间:2021-06-03浏览次数:10

2021年5月20日,程瑜老师为北京大学健康传播专业的学生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引人思考的学术讲座。程瑜老师是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从选题背景、研究框架、研究意义及子课题设计四方面分享了人类学视角下对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见地。以下是讲座核心内容的整理。


一、吃喝玩乐、生老病死:人类学的“解题思路”


如何解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做法,对于人类学来说,以自己的学科方式、逻辑进行课题是最为重要的。首先要认知的问题是“人类学究竟在研究什么?”,程老师认为,可以概括成八个字——吃喝玩乐、生老病死。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有背后的逻辑,我们要解释的正是“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逻辑。从制度模式,到精神文化,我们讨论的是如何实现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具体到全球健康,程老师选择从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全球健康的角度进行分析。


具体来说,选题主要有三个背景。第一,中国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成果是全球抗击疫情的重要经验。事实说明,全球抗疫仅仅有中国一个“典型”是远远不够的,程老师认为我们应该尝试去解释,这样的现状反过来可以说明什么?第二,新冠疫情反映出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短板,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公共卫生成为国家间的零和博弈游戏。第三是空投医疗的援助模式。长时间以来,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发展中地区的医疗援助都存在不适应当地需求,忽略政治经济结构和文化多样性的困境。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用费孝通先生的话说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重要的是和而不同的境界。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大发展理念作为统筹,注重社会文化适应性的问题,打破全球卫生治理的零和思维。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新思维,是当前全球卫生治理的一大理论深化和实践创新。


因此,研究的关键问题有四个:

图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研究的关键问题


二、美美与共:阐释中国经验


关于历史发展中的中国经验,程老师以具体的案例进行了阐释。


初级卫生保健体系以三级医疗保障网络和爱国卫生运动为例;弘扬传统医药文化以广东省基层中医馆建设和援非青蒿素抗疟项目为例,卫生外交以中国埃博拉援助、中国红十字会丝路博爱基金会为例。


疫情期间,武汉在疫情突然爆发的情况下实现的社区管理、对医疗资源的直接调配,中西医结合对肺炎治疗的疗效以及抗疫的国际援助都是新时代中国经验的典范阐释。


通过人类学的物质、制度、文化的三维分析模式,程老师对以上现象和问题进行了简单总结。物质,即资源的调配,和整个国家的生产力有直接的关系;制度,通过新冠疫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切身体会到制度自信的问题;文化则是更高层面的问题,例如对于戴不戴口罩,中国和西方就有不同的解释。


程老师强调,我们尤其要关注社会文化背景问题。对于传播来说更是如此,实现良好效果的前提就是考虑文化背景问题,不能自说自话。因此,项目希望开发一个用于文化适应性分析的工具包,以提高面对文化差异问题时的应对能力和可能。


三、“浸泡”在多地:人类学方法的灵活应用


方法部分的分享,程老师首先强调了田野调查对人类学的重要性,只有长时间“浸泡”在当地,才有可能挖掘当地深层次的文化逻辑,写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报告。而多点民族志则是当下人们为了应对快速的社会变迁,在传统的民族志方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其次是参与式快速评估,同样是基于实用性考量的方法选择。工具包形式可以使快速对某个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评估成为可能,解决了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进行长时间民族志调查的问题。


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从理论的层面上讲,首先,完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框架和学术体系为增进全人类的健康福祉提供依据。其次,丰富完善全球卫生治理学术体系,为全球卫生健康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全球健康”是近些年非常火的概念,但是面对新冠疫情的全球危机的现状,我们有更多角度可以完善这个概念,比如抗击新冠肺炎中的政治经济学视角,全球疫苗分配中的南北差异等等。除此之外,通过新冠肺炎反思多物种共存的问题,不仅从人的角度,而是从多物种和谐共处的角度看待全球健康问题等等。


对于实践来说,程老师介绍了开发全球卫生健康共享平台,全球卫生健康社会文化评估工具包的作用,可以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操作路径。当然,也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树立牢固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从“是什么”到“为什么”到“怎么做”,程瑜老师为我们完整地梳理了人类学视野和方法之下如何理解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给同学们带来了全新的视野和思考方式,使大家深受启发。


转载自公众号“PKU健康传播”。


©2021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