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Stereotype意为“许多人对某一特定类型的人或事物所持有的固定观念或印象,但在现实中往往不正确”。中文被广泛译为“刻板偏见”。
因此,让我们扪心自问,中国留学生群体或来自世界其他遭受疫情影响的华裔归国人员群体“刻板特征”是什么?在一些自媒体渠道的引领下,伴随着少数主流网络新闻平台,有关这一群体的负面视频在短短一天内迅速走红。无论是在检疫酒店免费住宿时抱怨饮水条件的中国留学生,还是那位澳大利亚华裔归国人员因坚持在户外跑步时不戴口罩拒绝合作,他们都没有考虑过如何在任何手持移动设备的人面前做出适当反应。他们的行为出于对国内疫情和规定的不了解及不满意,用一种坚持自己观点的反复论证申述着自己的需求,而忽视了群体的需求。霎时全屏充斥着进行协调的工作人员满满的绝望、无助,甚至是愤怒,这样的情绪输出引起了观众的极大关注。
通过点击和转发相关视频,舆论的共鸣力和信息的传播速度,甚至让这位澳大利亚华裔在世界顶级制药企业拜耳的职业生涯也遭受了严重的影响。如果这样的结局可以预见,这两位归国人员可能会选择一种不同的、更冷静的方式来处理和解释他们的需要,而不会激起网路中普遍的反对情绪。那么,这些海归们的需求抱怨是错的吗?没有错。因为任何人都有权利表达他们的感受和关心,如果他们感到被错误对待,尽管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并没有。他们表现出愤怒是错误的吗?很明显,也没有。当被摄像头在未经过允许的情况下拍摄时,要求任何人保持冷静并提出可行的论点是合理但不合时的。
那么,为什么受众会对这样的主观、个体表现如此愤怒,从而波及整个留学生群体需要正名呢?原因是除了个例的归国人员确实拒绝聆听工作人员的要求、拒绝降低自己的标准进行配合外,他们在屏幕上的形象和行为也“被突出”了较为自私和无理取闹的态度,缺乏同理心,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优越感,而无视国内群体捍卫的行为准则。当然,这种网络观众对海归群体的先入之见,并不仅仅是基于某个归国人员因判断失误、行为失当导致的刻板印象所产生的。在某种程度上,诸如此类描述归国人员的个体事件自“海归热”后相继呈现在公众的眼前和脑海中,并成为整个群体类型人物的整体代表,也可能是社交媒体叙事工作需要树立“对立面”、讲故事而导致的。必须承认,在流量经济时代,一条新闻的浏览、转发和评论的数字已经成为互联网媒体新闻创作所寻求的、较为关键的受众反响衡量标准。尤其在当下的媒介融合时代,技术的进步让受众变成新闻的制造者。当新闻媒体在寻找一个合格的“热点话题”时,手中既可以是话题的接收者,更能成为话题的新闻创作者。流量时代的“热点话题”能够带来共鸣和共情,好或坏,赞扬或声讨,用广泛流传的一句话说“有话题总比没话题的好”。就像所有超级英雄电影中的好角色和坏角色一样,在冲突的战斗场景中,观众大多不会睡着一样。这种创造新闻标题的简单的对抗性方法被广泛采用,相互冲突的新闻让所有的新闻都不那么乏味,读起来也更好,是非曲直也较易凸显。关注和传播社会热点问题是传媒工作者历来的传统工作职能和社会责任之一。然而,在当今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网络和媒体平台环境下,在这个拥有数亿网民的大众传播时代,公众的注意力和整体判断往往存在着“信息茧房”导致的“选择性偏见”。现下媒体平台传播“什么”热点话题,突出“怎样”的社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不可忽视的是,今天的新闻往往追看热点,容易导致个别案例的泛化,从此,将整个群体按刻板特征进行分类。
在这个最脆弱、最具挑战性、但关系最紧密的全球抗“疫”战“疫”时期,如何尽可能以负责任的方式恢复和呈现清晰、客观、可靠的信息,从而建立有助于团结人类、进行抗“疫”的全球公众共识,远比在任何群体之间挑起和强调“对立和冲突”更为迫切。在疫情爆发的大背景下,暂时且短暂效应的“刻板印象”类型传播,如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中国病毒”这一有失公允的“歧视性命名”在全球社交媒体上大肆宣传,皆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全球传播需求逆道而行。无论是国内某些媒体强调刻画的“傲慢和无知“的归国人员形象、或其他国家媒体强调刻画的“中国病毒”,都在忽视其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和舆论导向的责任所在。在全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今天,技术日新月异,带来的便利和效率让社会应该关注的是如何有效降低受众在各种媒介渠道上带有攻击性的舆论传播,而不是将事件推向不健康、不合理的方向。不断变化的舆论格局和复杂的社会心态无疑对媒体坚持客观立场、抵制放任情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次新闻热点传播的背后,作为媒体和受众,都应考虑:这是否有助于还原事实,在客观呈现的同时正确疏导情绪,还是将注意力变成攻击力,放大对立情绪?一些自媒体或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具有煽动民众情绪的新闻,肯定不会对这些终极问题的答案感兴趣,也不会承担社会责任,更不会停止偏离几乎一边倒的大量讲述刻板印象的故事。在国际病毒大爆发的情况下,更多具有专业背景的媒体应该运用最高层次的理性精神,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传递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的信息,而不是错误引导、树立矛盾、引导爆发。当今的媒体在传播技术进步的帮助下,在任何层面上误导公众的思想,使之产生冷漠、刻板印象、仇外心理、寻找替罪羊或相互仇恨,这在很多层面上都是错误的。《中国日报》的一篇文章为正确的媒体立场和理性主义舆论进行了呼吁,文中写道:“‘预防传染病工作者和移民工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降低传染病输入的风险。’在这个前提下,沟通中有哪些问题和困难是无法解决的?我们的共同目标是与这种流行病作斗争,抵抗这种病毒,确保所有人的健康和安全。”影响我们所有人的病毒疫情提醒我们,人类的未来是共同、共通的,任何国家在“家里家外”都不应忽视其实质上和精神上与疫情进行抗击的全球责任。尤其在疫情爆发的紧要关头,如何形成并且维护一个健康、有机、可持续的舆论环境,不受国别、种族的歧视或限制,形成全人类共同抗“疫”的决心,是这个时代媒体传播应考虑的。
(作者:李菡,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