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张苏秋 | 全球文明倡议的基本理据、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发布时间:2024-11-21浏览次数:10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对话机制和路径研究”(22CH18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张苏秋副教授。



全球文明倡议的基本理据、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强调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随着技术和社会文化场域的变迁,人类文明的形态、内容均出现了新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决定了人类前途终归光明。另一方面,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不同文明之间如何交往、人类文明向何处发展是摆在各国人民面前的世界之问。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指引的全球文明倡议是为回答这样的世界之问、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而贡献的中国智慧。


一、全球文明倡议的基本理据


全球文明倡议既是对“文明冲突论” “文明终结论” “文明优越论”的全面纠偏,又是对文明对话、文明互鉴、文明共享等理念的综合提炼。从理论上看,全球文明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大国外交思想与实践的核心凝练,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历史上多元文明发展演化的经验总结。


1.全球文明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大国外交思想与实践的核心凝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始终坚持以自身发展的实践为世界提供文明发展的新机遇、新样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是全球文明倡议的目标指引,强调文明交流互鉴就是要呼吁全人类共同构建一个对话协商、开放包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用“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呼吁尊重文明多样性和文明差异性;用“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强调不同文明之间的包容性;用“亲仁善邻” “协和万邦”阐释文明发展和合共生的理想。


2.全球文明倡议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全球文明倡议是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同中华民族“敦亲和睦” “和合共生”的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世界交往理论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解释,将其应用到文明交流互鉴中,则是指随着人类交往范围的扩大,特别是不同民族、国家间大规模交往活动的频繁发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军事等领域的世界性传播也随之发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人交往向来讲究“礼尚往来” “敦亲和睦” “亲仁善邻”。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进入新时代,中国更是坚持亲诚惠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全球文明倡议正是在充分吸收借鉴和融会贯通古今中外优秀思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的文明交往思想与经验进行总结升华与扬弃转化的结果。


3.全球文明倡议是历史上多元文明发展演化的经验总结。从原始部落共同体到封建式共同体,到资本主义共同体,再到社会主义共同体,整个共同体的演化史就是人类文明变迁史。文明交流互鉴强调将单一文明发展进步的外源性动力与内生性活力相结合,促进多元文明因互鉴而发展。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商业文明,已经出现以数字技术驱动为代表的数字文明,加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复杂等问题,全球文明交往的需求从未表现得如此强烈。与之对应的,全球文明倡议将承认文明多样性作为全球文明对话的基础条件,鼓励各民族、地区文明多元化发展,反对单边主义,努力营造多元共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国际文明生态。


二、全球文明倡议的内涵特征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文明对话实践中,承认文明多样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交流互鉴的动力;推动各国文明传承创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目标;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加快建立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是具体路径。


1.承认文明多样性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基本前提。世界上有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人类文明的丰富多彩由不同国家、民族、宗教组成,文明的差异因地域环境而存在,具有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特征。文明多样的特殊性既表现在人类社会的组织惯例和生活方式,如农耕文明、游牧文明、渔猎文明、海洋文明;又表现在地理区域环境和文化场域,如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等等。文明多样的普遍性根植于文明的动态发展,传播、交流、互动、演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过程,不同文明之间的孤立与冲突是暂时的,对话与融合才是永恒的主题。承认文明多样性要求以开放包容为基础,而对其他文化的包容,表现出的则是文化自信。从儒家的“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到墨家的“兼爱” “非攻”,再到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本身就是一部有容乃大的文明交往史。


2.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动力。文明自身的价值是文明之所以存在、传播、演变、发展的源动力。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些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决定了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文明观,是多样文明价值上的最大公约数,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体现着全人类共同的权利和义务。全人类共同价值激励着世界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追求和行使各自权益的同时,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倡导坚持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要摒弃文明冲突论,聚焦文明对话论,承认文化差异的特殊性,寻找共同价值的普遍性,在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对话路径中实现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3.推动各国文明传承创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目标。文明的传承创新就是要重视本国优秀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人类文明成果交融互补,强化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文明进化能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的创新发展。推动各国文明传承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使然,既意味着文明主体对自身传统和文化的传承,又意味着要以人为本,提高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方面,从毛泽东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一脉相承的历史继承性和发展性;另一方面,强调“推动各国文明传承创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目的是要在全球文化携手共进的过程中弥合文化差异,增进文化认同,为实现民心相通、深度合作服务。推动各国文明传承创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赓续文明演化的历史进程,也就是要努力在全球文明对话中学习借鉴吸收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使世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为全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创造福祉。


4.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加快建立全球文明对话网络是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具体路径。马克思认为,某一地域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完全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换言之,交往的扩大成为生产力和发明保存传播的保障条件。不同文明应进行对话,互助互补,才能产生新的文化活力与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坚持交流合作、加快建立全球文明对话网络,就是要在践行多元主义文明观的过程中坚持政治互信、经济互助、文化互动,推动全球文明的交流互鉴,以多元融通、开放共享为中心,打通不同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渠道,在全球文化交流平台上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丰富多元文明交往形式,打造不断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


三、全球文明倡议实施路径


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实见效,要在总结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生态、文化、资本、技术多维互动的,共商共建、共享共融的文明对话实施路径。具体包括:以平台共建为基础,建立全球文明对话常态化、专项化机制;以文化共融为媒介,构建全球文明对话话语体系;以项目共商为抓手,夯实全球文明对话实践基础;以技术共享为保障,创新全球文明对话元叙事空间。


1.平台共建:总结实践经验,建立全球文明对话常态化、专项化机制。联合国际组织、智库、高校,进行有组织的学术对话,做好全球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议程设置,推动全球文明对话常态化、专项化机制建设。一是充分把握与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科学内涵、世界意义与实践路径等,突破西方历史单一性文明观,从学术史和知识社会学逻辑出发,梳理中西方不同学科关于共同体理论的来龙去脉,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二是完善平台建设,精心打造一个涵盖政治磋商、学术研究、经济贸易和艺术交流的全球文明对话机制,以政治对话、学术对话、商业对话和艺术对话为抓手,用创意、创新、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推动国际人文交流,同时打造网络空间“政商学研”一体化交流平台,把刚性的话语叙事转变成为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的柔性叙事。三是优化文明对话效果和全球文明倡议实践成果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这既要求立足国家外交的宏观视野,又要求关注微观民众的交往需要,还要求兼顾中观国际组织和第三部门的全球实践,深入研究研判各方交流交往交融的行为特征。四是建立有效的文明对话效果监测—反馈机制。通过追踪各国主流媒体、网络媒体的相关报道与评价,优化大数据舆情监测、数据分析等现代分析工具和方法,建立语词分析数据库,及时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对话和全球文明倡议实施动态,建立全球文明冲突协商机制,提升国际应急处突能力。


2.文化共融:强化平等交流,构建全球文明对话话语体系。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球叙事框架下,构建一套弥合自我与他者的文明对话话语体系,提高全球文明对话的价值认同。一是立足讲好中国故事,优化跨文化传播体系,认真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语言、风俗、习惯、组织等之间的差异,向世界讲好中国精准脱贫、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故事,分步骤、分阶段、分类别地消除不同文明之间的误读和曲解。二是推进短视频、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媒体与新兴技术的整合传播与共振传播,构建并优化全球文明对话的传播矩阵,利用传统媒体的严谨性和权威性特点,发挥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互补作用。三是优化全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结构,平衡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输出。一方面,从文化间性的视角看待文化自我和他者、主体和客体、中心和边缘的关系,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承认并尊重文明多样性;另一方面,在文化艺术交流、文化产业贸易、文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文艺展演中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文化认同。四是建强适应数字文明时代跨文化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努力培养懂文化、会传播、有信念的复合型青年人才,积极吸收国际上支华友华人士,打造一支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跨文化交流队伍,形成多主体、立体式、全方位的文明对话合力。


3.项目共商:拓展合作项目,夯实全球文明对话实践基础。以全球环境、科技、经济、文艺等领域的重大合作项目推进全球文明倡议落地生根。一是聚焦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面的合作,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以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文明相统一为根基,开展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使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相统一,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实践。二是发起人类文明探源工程,追溯并完善人类文明发展历史,邀请各方携手探索研究人类文明演化规律。在多方参与的历史考古、文明溯源进程中挖掘人类文明的共通性,消除全球文明对话的根本壁垒。三是共商经济贸易,在“一带一路”倡议基础上,扩大文化贸易规模,布局全球影视动漫、演艺娱乐、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数字文化产业贸易,用商品交易推动文化交流。四是立足全球文明巡演、联展、文旅洽谈、创意设计、艺术展演等形式,携手举办全球重点城市文明对话活动,共创全球文明对话盛典。


4.技术共享:加强科技研发,创新全球文明对话元叙事空间。以技术进步、技术共享为推动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尤其是利用现代技术打破时空界限,推动全球文明对话的虚拟在场。一是积极消除技术壁垒,深化全球重大技术领域的全面合作,建立开放包容的技术共享平台,借助最大化技术的溢出效应,鼓励跨国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尤其是高技术领域人才和资本的跨区域流动,反对技术垄断、技术封锁和不正当竞争,打通全球高、精、尖人才培养、交流和合作通道。二是发挥学术文献信息的传播、搜集、整合、编辑、拓展、共享功能,打造全球学术资源信息平台,共同建立全球文博文物、文学艺术、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文明对话案例库。三是发挥数字技术作用,助力全球文明对话平台建设,借助VR、AR、M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技术丰富网络虚拟空间的文明对话技术路径,打造映照现实社会的数字文明新形态。




©2021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