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3月28日,中国研究中心正式在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与太平洋研究部门下揭牌成立。29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彼时,在阿根廷乃至整个拉美几乎没有对中国的专门研究。90年代的中国与今日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拉美对中国来说也仿佛是遥不可及的远方。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了一场深刻的改革,同时,通过不断提出与时俱进的国际关系理念,中国对全球治理做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全球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融合了联合国所倡导的普世价值,并通过“全人类共同价值观”这一新型科学与法律范式进行理论建构(Zhang, 2024),推动合作、对话与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秩序中的逐步整合(梁周敏等, 2016)。该倡议自2013年正式提出以来,逐步延展为全球发展倡议(2021)、全球安全倡议(2022)和全球文明倡议(2023),最终于2023年确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架构。中国主张发展“新型国际关系”,以克服传统现实主义理论的局限,推进以“必要的相互依存”为基础的合作模式。
同样于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体现,代表了中国人本主义发展的全球延伸,也展现出一种全新的国际合作与外交思维,呼应“新时代”的全球治理观。在这一宏大构想中,拉美的加入具有独特意义。直至2017年,西方国家对拉美的“合作”仍以一己私利为主,而中国则以“全球南方”一员的身份参与其中,推行“共赢”合作方式,并倡导对话协商机制,将高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及减贫融为一体。本中心亦就“一带一路”发表了专题研究成果。
此外,金砖国家扩展为“金砖+”,地缘、经济与政治影响力日益增强,标志着全球多极化格局的加速形成,发展中与新兴国家在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中的作用愈加重要。
在国内层面,中国刚刚举行了“两会”,明确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以人工智能、绿色科技产业和乡村振兴为基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同时,对以上发展目标的理解应基于中国民主实践的新概念——“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一种民主形式,“全过程人民民主”强调人民在政治决策中的积极参与,涵盖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精神。2024年,本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启动关于中国民主进程演变的首个合作研究项目,并举办了首届“全过程人民民主及其世界意义(Whole-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 and its world significance)”论坛,围绕中拉两地区的经验进行了实证比较。
同时,我们还强调中国的国内法治建设及其国际贡献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国提出构建“全面法治国家”,同时力图通过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南方视角参与构建国际法治秩序。
过去29年来,我们持续开展关于中国及其对外关系的学术研究。通过三届拉美中国研究大会(自2011年起)、五期中国研究专业课程(自2018年起)、各类会议、出版物与文章,我们不断构建多层次、具有分析性的学术与社会思想体系,培养了一批能够从中拉双重视角解读中国的青年汉学人才。我们将继续推动研究工作,坚信通过深入的学术思考与交流,可以在中国与阿根廷这两个遥远的国家之间架起理解与合作的桥梁,促进包容与和平的国际关系。
本文作者系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玛丽亚·弗朗西斯卡·斯塔亚诺(Maria Francesca Staiano)。
参考文献
[1] 梁周敏,姚巧华.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共同利益观.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6-10-02.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1002/c40531-28755233.html.
[2] Zhang, Wenxian. An In-depth Interpretation of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With the Common Values of Humanity As the Research Paradigm[J].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24, 23(3).
文章来源: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IRI-UN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