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至18日,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代表团赴马来西亚走访了当地高校、媒体以及华人社团,以学术对话、媒体协作与文化共情为主线,深化中马文明互鉴与合作共识,开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宣讲与交流活动。
高校合作:共建研究中心夯实学术纽带
由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刘丰海和国际事务办公室主任孙玉红组成的代表团首站抵达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在4月15日上午成功举办了两校共建的东盟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挂牌仪式和“我们的力量:凝聚智慧,构建公平、发展、和平的世界”圆桌论坛之后,拉曼大学校长拿督尤芳达携敦陈祯禄社会研究所所长陈亿文、东盟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主任孙天美、中华研究院院长张晓威、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林燕美等一同与代表团探讨两校的更多合作可能。尤芳达校长表示,拉曼大学华人学生占多数,始终重视中马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传承。他对两校共建的东盟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在中马建交50周年之际揭牌深感荣幸,他还谈到了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南卫视的媒体合作,并分享其为中马建交主题歌与音乐人阿牛共同创作的经历。王四新副院长、刘丰海副院长分别介绍了中国传媒大学与东南亚高校的合作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研究中心的工作情况,并表示未来将以东盟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为平台,在开展共同体理念的研究与传播基础上,拓展两校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代表团一行还于4月17日赴拉曼理工大学访问。拉曼理工大学副校长骆翠凤、社会研究所主任叶汉伦、企业孵化与创业中心署理主任黄绥耀等接待了代表团一行。双方就两校合作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中国文化在马来西亚的本土化实践等方面深入交换了意见,在联合科研、师生交流等领域达成多项共识。
媒体对话:坚守人文价值共谋内容创新
4月15日,代表团走访马来西亚the Star传媒集团。集团拥有马来西亚最著名的英文报《the Star》及中文广播电台“988中文台”,此外还有马来文报、杂志、马来文电台等。其中988中文台与国内多家电台合作的全球华语排行榜在全球华语听众中都具有一定影响力。代表团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与运营流程,并与首席执行官陈成发座谈。陈成发强调其旗下英文报、电台等媒体重视“独家”新闻,坚持“以人为中心”的选题理念,聚焦环境、教育等民生议题,并坦言“拒绝用AI替代记者创作,坚守媒体人文温度”,并与代表团探讨网络时代传统媒体的转型路径。王四新副院长赞赏其在多元语言环境中的运营成果,并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与集团的合作作了交流。
4月16日,代表团一行走访了马来西亚最大的中文报纸《星洲日报》。总经理陈金泉、企业公关及业务促进经理邱纪福等接待了代表团一行。在报史展馆,中马两国元首每次互访的珍贵记录都悉数珍藏,而马来西亚国家元首“中国是朋友”的宣言尤为醒目。《星洲日报》与拉曼大学等当地高校一直保持良好合作,如学生实习、师生供稿等,未来也考虑与中国传媒大学进行师生互动交流。双方还详细探讨了合作开辟“人类命运共同体专栏”的具体事宜。正值习近平主席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之际,这一合作被赋予特殊意义。
社团联结:守护文化根脉探索融合实践
4月16日,在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华研),代表团受到董事主席姚迪刚、中心主任兼研究员詹缘端等的热情接待。华研创立于1985年,是十五华团领导下成立的非营利性中文资料与研究中心,是马来西亚中文书籍、报纸、期刊的重要宝库。詹缘端主任表示,这里不仅是马来西亚华人的精神家园,还藏有中国文学名著马来语版资料,是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双方探讨了多元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学术路径。
4月17日,代表团一行拜访了马中友好协会。会长拿督马吉德曾任马来西亚驻中国大使,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他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预见中国的发展潜力,断言中国必定会迅速崛起。他盛赞“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价值。他表示:世界理解中国需要时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为国际新秩序提供重要指引。王四新副院长就“共同体”“共赢”等理念与马吉德会长深入交换意见并达成高度共识。
校友共情:凝聚纽带力量赓续文化使命
代表团此行还看望了在马来西亚的中国传媒大学校友,校友们积极参加了代表团在马来西亚的多项活动。一直积极推动中马教育交流的中国传媒大学马来西亚校友会会长刘为义,目前在拉曼大学任创意产业学院助理教授的校友黄瀚辉,以及中国传媒大学首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致力于马来西亚中文教育事业的王珈雯、陈雪莉等校友,都深情回忆了母校求学经历,表示将持续为两国人文交流贡献力量。
代表团此行在高校、媒体及社团走访中,宣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同时,也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文明互鉴、文化交流、未来关切、友好合作等各方面与各方人士达成深度共识,以务实合作助推中马命运共同体和周边外交建设迈向新阶段。
文 编|孙玉红
编 辑|周 验
编 审|刘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