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一带一路” 国家记者及 “Z 世代” 青年领袖到访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5-07-27浏览次数:10


近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一带一路”国家记者组织负责人及Z 世代”青年领袖研修班一行30余人走进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与研究院副院长张艳秋及相关研究人员围绕国际传播合作、媒体话语构建等议题开展深入交流研讨。本次研修班汇聚了来自保加利亚、塞浦路斯、菲律宾、洪都拉斯、伊拉克、肯尼亚、密克罗尼西亚、尼日利亚、南苏丹等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媒体精英,成员包括各国记者组织负责人、青年领袖及资深媒体从业者,涵盖媒体首席执行官、主编、资深主持人、一线记者等核心岗位。活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研修学院国际培训处项目主管高熹全程带队。

 



在交流研讨环节,张艳秋副院长首先代表研究院对研修班一行的到访致以热烈欢迎,并系统介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的建设历程与发展成果。她重点指出,中国传媒大学于2019年率先成立国内首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经过6年来的发展,已在非洲、欧洲、亚洲等全球五大洲联合建立了22家研究中心,构建起覆盖广泛的国际学术合作网络。这一跨地域研究平台的搭建,为深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与跨文化传播实践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和交流载体。随后,张艳秋副院长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行系统阐释。她从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切入,详细解读其核心内容,深入分析理念的发展前景,指出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这一理念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中国智慧;并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实践,阐述其对促进国际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的深远影响。针对媒体合作及新闻理念对话议题,张艳秋副院长还重点阐释了“建构性新闻”的核心内涵与实践价值。她指出,建构性新闻以积极叙事为核心要义,通过聚焦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效激发社会行动力,为媒体在复杂多元的社会语境中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提供了清晰路径。这一新闻理念尤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正向信息传播的现实需求高度契合,“希望能为各国媒体创新报道模式、助力本土社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研讨环节中,来自坦桑尼亚、现就读于中国传媒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恩泽分享了自己在华学习期间的深刻见闻与感悟。他动情地表示,过去一年里,自己亲身见证了中国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福祉改善等领域取得的真实成就,这些鲜活经历让他对“发展”的内涵有了更立体多元的理解。他坦言,毕业后计划返回坦桑尼亚的高校任教,“希望把在中国看到的发展路径、感受到的治理智慧,通过课堂传递给更多本国青年学子”。座谈交流中,来访嘉宾反响热烈积极。多位代表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应对全球治理挑战中的实践路径”“非洲国家媒体理念创新与建构性新闻的本土化应用可行性”等共同关切的议题踊跃提问,展开了积极对话。不少媒体从业者还明确表达了与研究院深化长效合作的意愿,期待共同探索跨文化传播创新路径,携手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活动期间,研修班一行还参观了中国传媒大学传媒博物馆,通过实物展品与互动体验了解中国传媒发展历程,并在研究院体验了书法书写,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王四新副院长为大家做了书法示范及指导。

 


此次交流活动通过理念分享、经验交流与文化体验,进一步搭建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与学术机构的沟通桥梁。参加活动的还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国际事务办公室主任孙玉红等。

 

    |孙玉红

    |  

    |刘丰海


©2021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