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联合国迎来成立的第八十个年头。回望历史,世界大战的苦难并不遥远,世界人民才刚陆续走近独立、解放、温饱、发展,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中、在联合国规则体系的运转中,刚刚感受到人类文明与科技的空前繁荣。百年变局的浪潮却带来新挑战:地缘冲突此起彼伏、气候危机迫在眉睫、人工智能重塑世界格局、联合国权威性遭遇冲击……曾经的战争苦难带给人类一个残酷真相——“冲突中没有真正赢家”。面对超越国界的难题,人类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思维范式,指引我们走向光明未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回应时代之问的智慧方案。它打破传统国际关系中零和博弈的桎梏,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哲学,勾勒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图景。这一理念已多次被写入联合国文件,从理念走向实践,成为新时代全球治理的重要思想指引。
有趣的是,人类对“命运与共”的认知,早已深植于不同文明的基因之中。非洲斯瓦希里语中的“Harambee”,呼唤人们携手合力;古希腊谚语“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启迪我们尊重差异、和而不同;马来西亚格言“Bersekutu Bertambah Mutu”(团结就是力量),与谚语“Seikat bak serumpun”(一束如一族),更是以生动的比喻,道出文明多样性是共生共荣的养分。这些跨越时空的智慧箴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遥相呼应,印证着全球对合作共赢的共同追求。
而马来西亚本身,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鲜活样本,凭借和谐共生的多民族文化、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实现了社会和谐与经济腾飞。在中马合作的舞台上,中马命运共同体正在“一带一路”实践中收获成果:东海岸铁路连接起两国发展动脉,吉打州光伏电站点亮绿色未来,“两国双园”模式树立经济合作创新典范,人民币-林吉特直接结算畅通金融血脉,“中马双联学院”“孔子学院”以及留学项目搭建起教育合作桥梁……2024年,中马双边贸易额突破2100亿美元,东盟连续4年稳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亦连续15年成为东盟最大贸易伙伴,马来西亚则是中国在东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与最大进口来源国。从传统产能合作到数字经济、绿色能源、航天科技等新领域的携手探索,两国正从“经济合作伙伴”迈向“创新共同体”,相互成就、共同成长。
中马民间文化交流同样谱写出动人乐章,在文明互鉴、融通共荣的旋律中绽放光彩。中国动画电影《哪吒》在马来西亚掀起观影热潮,马来西亚歌手梁静茹、阿牛、光良等在中国家喻户晓,新生代歌手茜拉、尤长靖等也广受中国年轻人欢迎,中国演员胡静与马来西亚拿督朱兆祥的跨国婚姻,则通过《妻子的浪漫旅行》节目成为中马友好的佳话。
在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校园,孔子与爱因斯坦对弈的雕像静静伫立。这场跨越时空的棋局,若追问胜负输赢,岂不暴殄文明馈赠?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人文与科技是相互滋养的,如哲学家罗素所说,“参差多态,方为幸福本源”,东方“和而不同”与西方“相对论”交汇,将是人类认知疆界的拓展,这恰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象注脚——文明的交响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零和对局,唯有放下“输赢执念”,以对话消弭偏见,用合作替代对抗,方能共创、共享美好未来。这一理念,与哈佛大学的精神亦有共鸣。哈佛校长劳伦斯巴科曾在给学生的欢迎信中呼吁:“在这个充满分歧的时代,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倾听不同观点,共同寻找解决之道。”哈佛大学在法庭上捍卫留学生招生权的努力,正是对文明多样性的坚守。时代洪流中,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唯有摒弃“孤岛思维”,拥抱合作共赢,方能破解时代难题。
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有一句“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的标语,一位荷兰留学生初到中国时曾表示困惑,为什么关心世界团结,他后来终于明白,世界繁荣是国家繁荣的前提,唯有携手同行,方能共享发展红利。
站在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历史节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中国方案,更是全球共识的凝聚。从吉隆坡的双子塔到北京的天安门,从哈佛的钟楼到拉曼大学的雕像,不同文明的交响正在奏响,共享繁荣的未来也正待我们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