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拉美研究中心主任参加第二届拉美汉学家大会

发布时间:2025-08-15浏览次数:11


731日至82日,第二届拉美汉学家大会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举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拉美研究中心主任、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司芙兰教授(Maria Francesca Staiano)教授应邀线上参会并发表了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法治的新法律范式》的主题演讲。




第二届汉学家大会由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联合拉美汉学家理事会、智利安德烈斯·贝略大学、智利大学、圣地亚哥大学共同主办,吸引了来自中国、拉丁美洲、欧洲及印度的百余名学者、外交官和政策专家,各方围绕南南合作与新世界秩序、拉美地区汉语教学、中拉文化与文明对话、中国与智利建交55周年、中拉协同发展的创新经验五个主题开展交流研讨。此次会议恰逢中国与智利建交55周年暨自贸协定签署20周年。


司芙兰教授在演讲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引领国际社会对全球治理与国际法的新理解。她强调,国际法不应仅是协调国家利益的工具,更应构建在相互尊重、共同发展与全球正义基础之上,服务于一个包容、公平的全球治理体系。她提出,新时代的全球法治应倡导法律多元主义,融合不同文明的法律传统,推动各国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法律秩序中拥有平等话语权。她强调:“全球南方的声音,不应是补充,而应成为塑造未来国际体系的关键力量。”司芙兰教授还表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法律创新,更需要打破单边主义思维,以真正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模式。这不仅是制度设计的问题,更是一项面向全人类的价值选择。她的发言在中、拉、美及欧洲学界之间架起了沟通桥梁,深化了全球南方国家间在法律、治理与合作方面的共识。



司芙兰教授还在闭幕致辞中呼吁,国际社会应在跨文化对话与共同责任的基础上,大力构建包容共治、以人为本的国际法律秩序。她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法律创新,更需要敢于突破单边范式的勇气。这不仅是地缘政治愿景,更是一项将全人类置于全球治理核心位置的价值导向工程。”


本次大会再次表明,文化、学术与法律的跨国交流,是推动建设公平、可持续国际秩序的重要动力。面对国际格局的不确定性与碎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全球共识的交汇点。


    |葛艳玲

    |   

    |刘丰海


©2021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