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教授应邀参加了由小红书联合未来网发起的“平台治理创新工作坊”活动。研讨会主题围绕如何提升未成年人模式的使用体验展开,深入探讨了互联网平台未成年人模式内容供给、社交功能的开放与规制、用户使用黏性等议题。

王四新副院长认为,在平台互动功能的管理上,家长协同监管被视为有效平衡安全与需求的关键路径。平台没有必要追求物理空间式的绝对闭环,可在每个安全漏洞被堵住的前提下,考虑向未成年人开放互动功能。这方面可借鉴儿童智能手表的设计理念——将家长引入管理闭环。比如,当未成年人使用网络平台加好友时,需征得家长同意;而平台上的消费行为,则必须获得家长的明确授权,从而构建更加可控的网络环境。当前,部分平台已在积极探索“远程监护”功能。允许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关系绑定,远程管理孩子账号的未成年人模式开关以及使用时长。针对社交功能的开放尺度,学术界存在不同见解。他认为,在高风险场景如陌生人社交领域,应保持严格管控;而在风险较低的环境下,可考虑按照“默认关闭、知情同意”原则有限开放社交功能。
在平台内容建设方面,王四新副院长建议平台应摒弃简单从现有内容中筛选的模式,转向主动策划优质内容。有大量专业机构,生产专门针对青少年教育、心理、美育、传统文化等领域的优质内容,要充分利用好这部分资源。内容生产模式的转变,将有效改善当前未成年人模式“有内容但黏性不足”的现状。部分平台已经在此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如抖音平台就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效的尝试,该平台的未成年人模式根据用户设置的年龄提供差异化内容:5岁用户可接触到手工、益智游戏类内容,而13岁用户则能看到学科知识、科普等更具深度的题材。

“平台治理创新工作坊”汇集了来自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小红书平台、人民数据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市东城区少工委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与行业实践者,为行业治理创新与体验升级贡献智慧与方案,以推动“未成年人模式”从“有”到“优”,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注入新的动能。
文 编|王四新
编 辑|周验
编 审|刘丰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