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运全:后疫情时代中国对外传播的新进路

发布时间:2021-06-07浏览次数:10

于运全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

  

我讨论的题目是《后疫情时代中国对外传播的新进路》,将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从形象展示到理论沟通给大家汇报一些研究体会。


当今世界的大变局中,危与机并存,给对外传播工作带来了一些新变化和新挑战。以自我实力提升为基础的中国国际传播格局构建,跟外界的变局是一个同向发展,共同演进的过程。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当我们身处激烈的变化当中,尤其需要有激发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而中国的对外传播要协同、协作构建一个新的体系格局来应对这种变化。


另外,我想强调的是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的中法全球治理论坛上提出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四大赤字”问题当前的信任赤字是一个关键问题。我认为,理念沟通,尤其在中外、中西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推动对外传播或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对外传播,我们需要进一步破解信任赤字的问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重大思想理念。从在莫斯科的演讲中正式提出,到后来对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再到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经历了从理念到政策主张再到价值引领的发展过程,也有了如一带一路这样的实践平台来支撑它。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性“公共产品,是一个重大的理念性、思想性公共产品,尤其是解决全球治理问题时需要坚持的一个新的价值引领。我们在建设美好世界的过程中,既需要脚踏实地,也需要仰望星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我们着眼人类未来,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一个公共产品。


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理念引领为前提,为解决全球治理困局提供了最大公约数。在原则主张上,我们强调要以联合国宪章和国际规则为遵循;在具体举措上,我们有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在理念上,与很多国家的主张互学互鉴,比如与法国倡导的同一个星球”有共通之处。


国际媒体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表了大量正面报道,凸显了这一理念的价值张力;而且,这个理念还有很多的行动作为支撑,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从理念到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在空间上,我们与很多国家签订了双边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政府间合作文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也在不断发展丰富,在网络空间、核安全领域,包括现在疫情下的公共卫生、海洋极地等等,其内涵在不断延展。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文件和一些国际多边组织倡议,其作为一个中国提出的理念、智慧和方案,得到了越来越多国际受众的认可。全球范围内,有超过60%的受访者认为这一理念对个人、国家、全球治理都有积极意义,而且这个比例持续增长,尤其是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得更加迫切。


最后,从传播的角度,我提出四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结合重大议题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可及性。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翻译,这个概念怎么打造,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不同的国家对于命运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因此,需要结合一些重大的议题,包括扶贫、气候变化、疫情及公共卫生等,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可及性。简而言之,它需要落地生根,让各国的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当中能感知到,让这个理念的影响能更加持久,传播更加广泛。


第二,发挥学术和智库联盟的优势作用,不断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需要借助各类国际关系、国际传播研究的学术联盟和智库联盟,发挥好智库的力量。在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上,智库有相当的主体性和独特优势。


第三,突出新媒体作用,加强人文交流,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容亲近性。例如,近期关于四川三星堆话题持续走热,一些主管部门推出了很多重大国际传播项目,我想这都是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亲近性的有效手段


第四,凸显青年群体的引领作用,培育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之星。青年一代是建设和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之星。有很多的数据和实践证明青年群体已经成为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力量。希望有关方面能搭建更多平台,让青年群体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本文为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论坛2021上的主题发言摘要】

  

(编辑:朱泓宇)


©2021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