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范大祺:加强我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

发布时间:2021-06-17浏览次数:10

范大祺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对外话语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话语权之争的凸显,是当今时代国际政治的一大重要特征。增强国际话语权是中国外交的努力方向之一,也已成为中国国际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仍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这就需要我们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创新传播方式,增强传播效果。


长期以来,在国际话语体系的建设中,我国话语的影响力与经济实力不相称,尤其是对外政治话语体系还远未达到外国受众想了解、听得懂、愿接受的程度。加强我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比如小康社会、以人为本、集体人权、科学发展、协商民主、新型大国关系、和谐世界、中国梦等。而由这些重要概念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经过几代翻译人和传媒人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本身就是我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腾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将愈发富有魅力,并倒逼我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从而有助于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最终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


我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仍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在不断进步与完善,但仍与我国的国际地位不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尚处于“毛坯房”阶段,很多重要的概念都只是独立存在的钢筋或混凝土部件,彼此之间没有很强的衔接性和连续性,看起来就不甚完美,解释起来更加费劲儿,甚至受到极大的不可译性的困扰。这说明我们的政治话语体系还处于一个成长的阶段,而对外政治话语体系自然也就有一个相对滞后的构建过程。


话语体系建设之所以相对滞后,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谈自己的理论多,看别人的反应少。近年来,我国在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方面投入极大,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外宣方面更是不遗余力。但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在搜集国外舆情,特别是关于外宣效果的反馈调研方面仍然做得不到位。其次是谈中国的道理多,讲中国的故事少。国际上关于中国的报道,无论是选择角度、新闻素材,还是叙事结构、观点安排无不充斥着西方观念、标准、立场和逻辑,连“中国议题”也往往为西方媒体所设置。这影响了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评价,也损害了中国的大国形象。其实,我们完全应该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投入更大的精力,将改革开放的成果和体制机制的优越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开去。比如“APEC蓝”、海地维和、也门撤侨和反腐败斗争等等,这些故事讲好了,会比枯燥的理论说教更益于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再次是谈概念的内容多,说分析的内容少。国外的政治话语体系构建工作更多地依靠智库或者有影响力的学者来完成,其一些极具说服力和非常有见地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媒体报道和传播的主要素材。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更像是一条封闭的环线,缺乏有效的联络线衔接,造成我们的对外政治话语有体无系、有网无络。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加强交流方式与传播手段的创新,以效果作为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准。在交流方式上,可否考虑对外推介政治话语时,更多地介绍一些该政治话语产生的背景和经过,而非一味地靠高频率轰炸进行强制性输出。同时,在对外交流时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而要注重和外国受众的互动,做到有问有答、越辩越明。另外,在传播手段上,不能仅仅依赖国家级媒体正襟危坐式的发布,也要采用灵活多样、特色鲜明的宣传手段。比如出品一些对比中美政治体制的动画片系列,出版一些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漫画式读物,利用网络等新媒体传播一些声画并茂、生动有趣的政治“软新闻”,甚至可以在电视上推出一些结合时事解读政治热词的幽默脱口秀,等等。总之,只有增强交流和传播的吸引力,才能使我们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更具生命力。


加强科学性和针对性。不可否认,在国际传播领域,我国的政治话语处于弱势,既没有形成世界承认的独立政治话语体系,也没有获得外国受众的普遍认可。因此,从科学性来讲,我们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既要尊重翻译的客观规律,又要考虑外国受众的阅读习惯,更要顾及他们的政治文化土壤,善于采撷人性中最容易引起共鸣的东西为我所用,以达到最好的外宣效果。另外,从针对性上来讲,我们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要有的放矢,符合引导外国受众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这一主观要求。当然,科学性和针对性是建立在对对方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只有知己知彼,科学性和针对性才有意义。


加强思想建设与人才培养。从前文所述我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可以看出,一切问题归根到底都是自身的思想建设与人才培养不充分所致。一方面,要搞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做好“对内宣传教育”,强化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翻译队伍的政治素养。另一方面,培养一大批理论水平高、政策把握准、知识结构完整、外宣经验丰富的人才是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先说思想建设:政治理论还存在着改进和完善的巨大空间,这就要求政治学研究者及时归纳、科学总结、合理构建、完美诠释,为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夯实基础。积极挖掘并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对外政治话语体系从而提升中国话语权并实现良好国际交流的起点。再说人才培养: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既需要提高政治学研究者及媒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也需要培养深谙彼此话语体系的高级翻译精英。只有这样,才不会把我们的对外政治话语体系简单地固化为领导人的话语体系。也就是说,理论塑造人才、媒介传播人才、话语转化人才都是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的必备基石。


本文原载于《学习时报》2016年5月23日A7版。


©2021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