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与文化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4-08-07浏览次数:10


由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和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主办的2024年“文明互鉴与文化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于726日在青海西宁成功举办。本次会议为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来自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卢旺达、斯里兰卡、英国、意大利等国家高校、智库和研究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文明互鉴”与“文化合作”作主题发言,纷纷为如何开展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真知灼见。


青海民族大学黄世和书记致辞


研讨会由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张艳秋教授主持。青海民族大学黄世和书记,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魏海生研究员和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教授先后做了致辞。


黄世和书记祝贺“文明互鉴与文化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并对来自世界各国嘉宾的大力支持与参会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黄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推动中外文化合作迈向更高水平,展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增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青海民族大学自建校以来就立足青藏高原多民族多文化的实际,关注青藏高原的多民族社会、族群与区域文化以及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历史等课题,持续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高度重视与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希望大家对青海民族大学各项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助推我校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事业更好发展,帮助我们找准参与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讲好中国故事、青海故事和民族大学故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好愿景。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原副院长魏海生致辞


魏海生研究员向与会的各国专家宣介了刚刚胜利闭幕的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他指出,在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召开此次会议是中国传媒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学习贯彻二十届三中全会会议精神的切实举措,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文明互鉴与文化合作,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为文明交流互鉴和文化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文明交流互鉴和文化合作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和活力,也对世界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文明交流互鉴与文化合作必将大有作为,推动世界共同迈向现代化。他希望中国传媒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进一步加强合作,为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华民族大团结故事,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致辞


李怀亮院长在致辞中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他指出,我们十分高兴能够与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共同主办这次国际论坛。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鲜明旗帜,为推动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也为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新时代十年来,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主动地面向世界开放,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取得丰硕成果。中国传媒大学于2019年成立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我们已经在世界四大洲19个国家建立了20个海外研究中心。以此为基础成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联盟,已经成为重要的国际学术平台。


开幕式后,来自国内外的11位嘉宾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各国嘉宾作主题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馆长龙小农教授以“全球文明倡议视域下中非影视交流的价值及其实现”为题,认为在全球文明倡议视域下,中非影视交流为中非人文交流注入了文化自信,为中非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新媒介,为全球南方国家以影视为媒推动文明多元共生提供了新实践,应充分挖掘中非影视交流的价值,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构文化和价值的认同;青海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海云教授以“文明互鉴视域下澜湄流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符码表征——以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和认同为基础”为题,指出澜湄流域构建了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际交流通道,相关国家之间的旅游业和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加,各国一起实现了该流域的减贫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历史与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吉马布·侯赛因以“文明互鉴与文化合作:通向全球和谐之路”为题,认为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增强跨文化能力和全球意识,增加包容性,提升外交联系和伙伴关系,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以及获得额外的经济收益;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加布里埃尔·阿罗尼副教授以“通过数字游戏共享文化遗产”为题,认为数字游戏通过植入文化遗产元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为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共建文化领域的命运共同体提供借鉴;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大众传媒系高级讲师、人类命运共同体斯里兰卡研究中心主任苏加斯·马欣达·塞纳拉斯以“面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文化交流、合作与互鉴:亚洲视角”为题,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为促进和平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世界的现代化发挥巨大作用;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敦陈祯禄社会及政策研究中心副教授、人类命运共同体马来西亚研究中心主任陈亿文以题为“从社会渗透理论视角回顾过去50年的中马关系”为题,指出中马关系是人类建立长期交往关系的经典案例,建交50周年来,双方关系在相互交流、尊重、信任和感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从2013年开始,中国和马来西亚进入全面合作关系阶段。


各国嘉宾作主题发言


青海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张兴年教授“哲学与政治之间的错位——以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政治哲学互鉴为视角”为题,认为哲学和政治在人类生活中息息相关,中国儒家文化中政治哲学的目的任务就是保护政治,建立一个大同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巴基斯塔研究中心主任哈立德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跨文化互动培养与互鉴”为题,认为相互理解和学习的能力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至关重要,不同文化之间日益加强的交流和合作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相互理解和合作;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教授以“网络专项治理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构建”为题,指出中国政府采取的暑期净网行动,意在为青少年创造更加健康、安全的用网环境、用网条件,是中国政府致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活动;中国外文局卢旺达籍专家天赐以“弥合发展鸿沟:中国与东非共同体之间的数字信息和交流研究”为题,指出中国为东非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发展提供了非常显著的帮助,推动非洲数字教育、信息和产业链发展,中非之间数字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是弥合发展鸿沟的重要媒介。


哈立德向与会代表赠书


随后,哈立德先生新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的希望》发布,他分别向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馆长龙小农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教授、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副院长邰银枝教授和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博士生代表赠书。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院长关丙胜教授总结发言


论坛闭幕式由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院长关丙胜教授做论坛总结,并对与会嘉宾的精彩发言表示由衷感谢。他指出,今天我们在人类合作下的文明互鉴和文化合作,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期待各位再聚青海,共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坛合影


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发展之大势,是各国人民前途所在。2024年“文明互鉴与文化合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汇集学术界和业界顶尖专家,就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开展卓有成效的分享与探讨,加强了跨学科、跨文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研究和实践推广,开启了探索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通讯员|张苏秋  

编    辑|周   验

编    审|刘丰海


©2021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