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亚·弗朗西斯卡·斯塔亚诺 | 2025年中国-拉共体论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发布时间:2025-05-19浏览次数:11


王勃诗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即使身处天涯海角,只要拥有真挚的友谊,亦如比邻而居。2025513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拉共体论坛部长级会议,就展现出了这样一种“朋友相聚”的情谊。正如习近平所言:“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中国始终做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好朋友、好伙伴”,“共同谱写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新篇章”(习近平,2025)。本次论坛不仅标志着中拉关系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更体现出构建以人为本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可能性。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在习近平的话语体系中贯穿始终,在本次论坛的背景下更呈现出独特的哲学与文明内涵,其思想与赵汀阳提出的“天下”观及秦亚青的关系理论相呼应。从这一视角来看,中拉合作正在制度层面探索和实践一种替代性的多边主义路径:这种路径不是建立在霸权或敌我对立的逻辑之上,而是立足于共存互鉴与互惠互利。

 

在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习近平,2025)强调了中拉关系深厚的历史渊源,回顾了双方早在16世纪即已开启的海上交往,以及20世纪双方在各个方面的相互支持。然而,真正进入制度化新阶段的是21世纪,特别是自2015年中国-拉共体论坛成立以来,双方关系在制度层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深化。习近平指出,“中拉论坛已经从一棵稚嫩幼苗长成挺拔大树”,这一比喻生动地凝练了中拉合作在政治、经济、科技、卫生、文化与安全等多个维度上持续而有机的发展历程。

 

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提出了五大工程:团结、发展、文明、和平与民心。每一项不仅对应特定的合作领域,更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强调人在发展中作为主动参与者的价值取向。团结工程强调主权、自主权以及通过“国际法治”实现的包容性多边主义,契合联合国所倡导的核心原则;发展工程旨在通过全球发展倡议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结构性合作,进而实现新型工业化进程;文明工程则提出要在多元文化与知识体系之间开展深入对话,与全球文明倡议保持一致;和平工程体现了对《宣布拉美和加勒比为和平区的公告》的坚定支持,并推动全球安全倡议的落实;而民心工程则致力于大规模推动教育、语言、影视和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这些要素不应仅被视为一种外交姿态,而是一种后西方关系性理念在国际层面上逐步制度化的体现。从“天下”视角出发,世界并非由相互竞争的主权国家组成的碎片化结构,而是一个由横向关系与道义秩序共同构成的伦理—政治整体,在这一框架中,和谐高于支配。将这一理念应用于中国-拉共体论坛的实践,意味着其合作框架并非以权力的不对称为基础的支配关系,而是构建在动态互补之上的伙伴关系。

 

秦亚青的关系理论对这一视角进行了补充,强调国际政治并非建立在固定身份与既定利益的基础之上,而是通过持续的互动过程生成共享意义。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拉共体论坛不仅是一个技术性的区域间合作平台,更是一个共同构建规范、价值与实践的试验场,对21世纪的“发展”与“合作”进行重新定义。秘鲁新近启用的钱凯港(Puerto de Chancay)正体现了这种逻辑:它不仅是一项基础设施工程,更是连接亚洲与拉丁美洲的新跨洋通道,缩短了双方在物理与象征层面的距离。同样,中国与多个拉美国家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疫情期间的疫苗供应、在清洁能源与新兴技术领域的合作,以及职业培训项目等举措,均体现出一种“互利共赢”的逻辑,有别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援助模式或带有地缘政治附加条件的合作方式。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并没有脱离当今全球格局中的紧张现实,而是在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阵营对抗重新抬头的背景下提出的重要主张。习近平明确指出,“关税战、贸易战没有赢家,霸凌霸道只会孤立自身”。在这样的局势下,中拉合作不仅可被视为一项推动全球南方自主发展的地缘战略,更可以——甚至更应当——被理解为一种道义上的抵抗:它坚定主张以人为本、公正与和平这些不可放弃的原则,并与国际法以及联合国倡导的各项发展计划保持一致。现任拉共体轮值主席、哥伦比亚总统古斯塔沃·佩特罗(Gustavo Petro)也明确表达了对建立在文明对话基础上的新型国际关系模式的支持。他批评了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并呼吁构建一个以公平、文化多样性与团结为核心的全球合作体系,以实现全人类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面前的团结一致。

 

在本次论坛达成的诸多重要协议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哥伦比亚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与巴西之间的多项合作协议。巴西作为拉丁美洲的区域领导者,正在积极推动中拉关系迈向一种“全球共生”的新模式,其关键地位进一步得以巩固。巴西不仅在本地区扮演着主导角色,其在“金砖国家+”框架中的活跃表现,以及前总统迪尔玛·罗塞芙(Dilma Rousseff)担任新开发银行(NDB)行长的职位,也进一步凸显了其作为推动全球南方合作核心力量的重要地位。

 

总而言之,2025年中国-拉共体论坛让我们从关系性范式与替代性文明视野出发,重新思考国际秩序的构架。如果说“天下”理念提出了一个包容性的世界观,其中所有民族都拥有正当的位置;如果说“关系性”理论强调具有意义的联系是在互动中生成的——那么,中拉联盟便可被视为对“另一种可能的世界”的具体预演:一个以合作取代竞争、以共同命运为基础的世界,在这里,“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一句政治口号,更是一项正在发生的历史实践。

 

 

本文作者系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玛丽亚·弗朗西斯卡·斯塔亚诺(Maria Francesca Staiano)。

 

 

参考文献

[1]Texto íntegro del Documento sobre la Política de China hacia 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1). XINHUA ESPAÑOL. 2016-11-24. https://spanish.xinhuanet.com/2016-11/24/c_135855250.htm

[2]Qin, Yaqing (2012). Cultura y pensamiento global: una teoría china de las relaciones internacionales. “Documentos CIDOB” d’Afers Internacionals, 100, 67-90.

[3]Staiano, M F. y Bogado Bordazar, L. (2017). Las teorías de las Relaciones internacionales con características chinas y su implicancia para América Latina. En “Relaciones Internacionales N° 53”.

[4]苏长和.中国大国外交的政治学理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9(12):103-104

[5]Xi Jinping, Escribir un Nuevo Capítulo de la Construcción de la Comunidad de Futuro Compartido China-América Latina y el Caribe, Discurso en el Foro ministerial CELAC-China del 13 de mayo 2025, disponible en: https://www.fmprc.gov.cn/esp/zxxx/202505/t20250513_11622049.html 

[6]Zhao Tingyang, (2009) A Political World Philosophy in terms of All-under-heaven (Tian-xia), Diogenes, 221, Los Angeles, Londres, Nueva Deli, Singapore, pp. 5-18.

 

 

文章来源: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IRI-UNLP

原文链接:https://comsfuture.cuc.edu.cn/es/2025/0518/c7930a255729/page.htm


©2021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