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次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在江苏南京开幕。人类命运共同体阿拉伯研究中心主任、埃及汉学家白鑫受邀出席此次盛会,并荣获“中国文学之友”证书。
汉学家文学翻译国际研讨会汇聚了来自西班牙、罗马尼亚、意大利、埃及、突尼斯、巴西等31个国家的39位汉学家与39位中国作家。中外文学界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文学的新发展,见证中外文学交流的新成果。为表彰汉学家们在翻译传播中国文学方面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中国作协主席、党组书记张宏森向参加研讨会的15位汉学家颁发“中国文学之友”证书,白鑫便是其中之一。
白鑫主任与中国作家刘震云、意大利的雪莲、韩国的金泰成等嘉宾一同在会上发言。白鑫围绕“‘译’起向未来”谈到,他19岁开始接触汉语,至今已超过25年,“这意味着截至目前,我60%以上的人生,是和中文、和中国文化深深绑定在一起的”。在演讲中,他提出要真正“译”起向未来,必须正视三个关键词:选择、质量、技术。他认为,一是要选择值得翻译的文学作品,“真正能跨文化传播的文学,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情感的普遍性、文化的独特性、语言的表现力”;二是翻译的质量决定作品命运,没有高质量的翻译,就没有真正的国际传播;三是要积极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未来的优秀译者要学会借助AI提升效率,但不能丢失人文精神与文化判断,“技术可以成为翅膀,但方向应始终掌握在人类手中”。他还谈到,“译”起向未来,不靠速度,而靠深度。文学不是快餐,不应靠“热度”赢得尊重,作品的深度、翻译的精准、编辑的专业以及推广的系统才是真正让文学走出去、留下来、传下去的根本。
文 编|孙玉红
编 辑|周 验
编 审|刘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