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亮院长率队参加“ 萌芽:俄罗斯与中国——互利合作 ”国际论坛

发布时间:2025-08-24浏览次数:11


当地时间818日,第三届“萌芽:俄罗斯与中国——互利合作”国际论坛在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喀山国际博览中心拉开帷幕。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教授应邀率队参加。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教授、葛艳玲主任、张苏秋教授、戏剧影视学院金妹教授随团出访,并分别作主题演讲。




李怀亮院长的演讲题目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高等教育注入澎湃动力》。他用“五个共同”,即政治上共同安全、经济上共同发展、文化上共同繁荣、社会上共同进步、生态上共同生存,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基本内涵和世界意义。他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各国在共同利益基础上开展合作提供了价值共识,而这正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前提。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世界高等教育能够突破以国家为中心的单一视角,转向“全球视野下的协同发展”,引导人才培育模式从“培养国家公民”向“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者”升级。他呼吁,以此次论坛为契机,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用知识的力量、合作的精神、青年的热情,共同推动世界高等教育朝着更开放、更包容、更具影响力的方向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王四新副院长的演讲题目为《艺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他指出,艺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是“个人情感——文明对话——未来想象”的三维互构,让艺术成为连接人类心灵的桥梁,或许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最诗意的实践路径。金妹教授的演讲题目为《水墨与油彩的共生——我在绘画创作中的中俄艺术互鉴探索》。她结合自身美术创作经验向观众介绍了中俄两国艺术互鉴的可行路径。她指出,以中俄互鉴为起点,不同文明艺术可在尊重差异中实现“美美与共”。葛艳玲主任的演讲题目是《俄罗斯民族在中国的区域分布与影响力分析》。她指出,中国的俄罗斯族及俄裔群体形成“东北文化原生极——新疆经贸功能极——内地符号消费极”的三元结构,共同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张苏秋教授的演讲题目为《文明对话: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互鉴》。他指出,艺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具有成为国际传播媒介的天然优势,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不间断的文明对话、文艺交往史,文艺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



“萌芽”国际论坛是中俄两国政府支持、工商界共同打造的多领域合作交流平台,聚焦经济、文化、教育、技术等领域,旨在深化两国战略协作与经济互通。论坛自创办以来,已成为推动中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年度机制化平台。本届论坛共吸引了来自中国20多个省、俄罗斯60多个联邦主体团组与会,其中包括中俄200多家企业代表。论坛期间还举办了中俄博览会、中国龙舟赛、中俄文化展、中俄乒乓友谊赛等一系列人文活动,促成多项务实合作,成效显著。

 

    |张苏秋

    |   

    |刘丰海


©2021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