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与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亚太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形势下的越南-中国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顺利召开。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副主席谢明俊、亚太研究院院长阮春强,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张艳秋、国际事务办公室主任孙玉红,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华,以及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下设多个研究院所代表、越中友好协会负责人等嘉宾出席会议,共话中越关系发展新路径。

开幕式上,谢明俊副主席首先发表致辞。他指出,2025年正值中越建交75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为回顾两国关系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合作方向提供了关键契机。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两国需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应对时代挑战,共同抵御地缘政治博弈与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冲击。他对中国传媒大学专家团队受邀参会表示热烈欢迎,期待双方以此次研讨会为纽带,持续深化学术领域合作,筑牢中越友好交流的学术根基。阮春强院长在主旨发言中指出,中越两国“同志+兄弟”的特殊情谊,是双方深化合作的独特优势。他表示,共建中越命运共同体是两国顺应时代潮流的共同目标,未来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亚太研究院将与中国传媒大学紧密携手,以双方合作研究平台为依托,持续为中越各领域交流搭建桥梁、贡献力量。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张艳秋副院长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发表了致辞。她首先对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为此次研讨会所进行的精心筹备表达了诚挚的感谢。接着,她介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在五大洲设立的23家海外研究中心,以及承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主题论坛等成就,充分展示了其在推动“学术联通”方面的雄厚实力。她期望,双方共同构建的“中越命运共同体研究平台”将成为双方合作的新起点。未来,每年在北京举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上,能够迎来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的学者,与全球20多家研究中心的同行齐聚一堂,将中越学术交流的成果转化为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的智慧动力。
本次研讨会聚焦“越南-中国命运共同体构建”“新时代越中合作路径探索”两大核心主题,邀请八位中越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演讲,展开深度研讨。

张艳秋副院长以 “构建中越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合作的实践与思考”为题,系统梳理了中越建交75年来的合作成果,指出人文交流的持续深化与多边协作的不断拓展,为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她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为中越关系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更为全球南方国家加强团结合作、应对共同挑战提供了可行路径;中越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推动东盟区域一体化进程、助力全球南方国家集体崛起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呼吁两国进一步深化各领域合作,带动区域及全球南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

张志华教授围绕“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中越‘南南传播’:价值与路径” 展开论述。他指出,作为同处全球南方的重要国家,中越两国均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边缘地带,面临着改变不平等国际关系、维护自身发展权益的共同诉求。而“南南传播”通过推动横向文化互鉴与知识共享,能够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传播格局,为中越构建命运共同体、加强全球南方国家协作提供关键支撑,助力两国及区域实现更加公正均衡的发展。

孙玉红主任以“中越‘和而不同’文化智慧:构建新型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滋养”为题,深入剖析了中越“和而不同”文化智慧的历史渊源与时代价值。她指出,这一智慧根植于两国共同的历史文化土壤,既同源共生又多元互鉴,与周边命运共同体“亲诚惠容”理念高度契合,为中越在政策协商中凝聚共识、文化交流中增进理解、经济合作中实现共赢提供了重要价值支撑。面对当前不平等的国际秩序与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新挑战,“和而不同”的文化智慧能够转化为具体的合作路径,以中越双边合作的成功实践为示范,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周边合作网络,助力区域实现持久稳定与均衡发展、共同繁荣。
此外,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世界与越南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黎春创,亚太研究院学者阮氏芳花、邓氏翠河、阮经红军、冯氏惠等专家,分别从双边关系发展脉络、经贸合作潜力、政治外交协作、民意基础培育等维度,阐释了对新时代中越关系的思考与建议,为研讨会提供了多元视角。

在互动讨论环节,亚太研究院中国研究院创始院长阮惠和、越中友好协会会长阮友协、中国研究所主任黄惠英等专家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就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具体路径、学术合作的深化方向、务实合作的拓展领域等议题展开热烈交流,进一步凝聚了合作共识。
此次研讨会立足全球发展大局,从中越两国双重视角出发,围绕政治互信、经济协作、文化交流等关键领域,对中越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行了系统性、深层次研讨。通过交流,两国学者不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更对新时代中越关系的发展方向形成了更具体的设想。
文 编|孙玉红
编 辑|周验
编 审|刘丰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