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秋副院长出席越南第四届汉学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行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智库论坛”之越南行(二)

发布时间:2025-11-02浏览次数:10

 

20251016日,由越南外交学院(DAV)与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VASS)联合主办的越南第四届国际汉学研讨会在河内喜来登酒店举行。研讨会以中国在全球科技合作中的作用为主题,吸引了近13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汉学领域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越南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领导,加拿大、德国、西班牙等国驻越大使及其他外交使团代表参会。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非洲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艳秋教授受邀出席,以新发展主义视角下中国科技发展的国际合作与共同发展为题发表主题发言,并参与专题研讨。

 

研讨会主旨演讲嘉宾合影


越南外交学院院长阮洪笋博士在开幕致辞中明确表示,中国已从科技领域的后发学习者” 成长为 “全球前沿创新者,其科技实力提升成为全球关注的核心议题,亟需通过多维、长期研究深化认知。研讨会设置两场主旨演讲与三场分议题研讨。上海环太平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南森、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院院长克里布朗(Kerry Brown)作主旨发言。

 

张艳秋教授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国友、日本立命馆大学(京都)国际关系学系比较与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渡辺宏彰共同参加“解码中国科技发展”研讨环节。

 

张艳秋教授发言


张艳秋教授指出,中国的科技发展迅猛,成为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国际社会若仍以传统思维范式及理论解读中国与中国科技发展及国际合作,容易产生理解误区与偏差。张艳秋呼吁国际学者应主动关注中国政界及学界提出的理念,如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主义、新发展传播等,以更契合中国实践的视角理解及研判中国科技发展与国际合作。发言中,张艳秋教授以新发展主义为理论框架,系统阐释其核心内涵与实践价值,比较新发展主义与传统发展主义在理念及实践上的区别,西方国家倡导的传统发展主义以发达国家利益为核心,依赖市场主导,全球发展鸿沟问题突出,而新发展主义倡导各国平等自主发展,主张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致力于缩小发展差距。新发展主义理念下的中国现代化实践及科技创新,不仅为该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支撑,更拓展了其理论维度,这一经验对全球南方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在互动研讨环节,张艳秋教授回答了关于中国文化对教育和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数字主权与数字安全的辩证关系、中非合作框架下的技术赋能及人文合作等问题。张艳秋教授的发言凭借清晰的理论框架、丰富的实践案例,直观呈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全球价值,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在全球科技合作中的角色提供关键视角,引发与会嘉宾广泛讨论与积极评价。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张志华教授、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国际办公室主任孙玉红也参加了研讨环节。

 


越南第四届国际汉学研讨会,是越南外交学院2013年启动的中国对话系列活动的延续与深化。本次研讨会紧扣全球科技竞争加剧、发展不均衡的现实背景,聚焦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格局重塑的趋势。在发展中国家对自主科技能力建设需求日益迫切的当下,它为各国搭建了交流中国科技发展经验、探索国际科技合作路径的重要平台。

 

    |张艳秋

    |周验

    |刘丰海


©2021 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