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李怀亮教授应人类命运共同体韩国研究中心主任金炯泰先生和韩国媒体政策学会会长河周容先生的邀请,于2025年10月30日出席了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寻求中韩媒体内容交流新方向”国际研讨会。下面是李怀亮院长在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金炯泰主任、河周容会长,各位韩国同仁,各位媒体与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 非常荣幸应金炯泰先生和河周容先生的邀请,在APEC峰会召开之际,来到首尔这座兼具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出席“寻求中韩媒体内容交流新方向”国际研讨会。此刻站在这里,我既感受到中韩两国一衣带水的地理亲近,更体会到两国文化与媒体领域“心相近、情相通”的深厚联结。今天,我想围绕“建设中韩文化共同体”这一核心议题,与各位共同回顾过往、分析当下、展望未来,为两国媒体内容交流寻找更坚实的合作根基与更开阔的发展路径。
一、回望2015:中韩文化贸易的“黄金记忆”与精神共鸣
谈及中韩文化与媒体合作,2015年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重要节点。那一年,不仅是中韩建交23周年,更成为两国文化贸易与内容交流的“高光时刻”——从某种意义上说,2015年的中韩文化互动,为今天“建设文化共同体”的构想埋下了最早的种子。 从贸易数据来看,2015年中韩文化产品贸易额达到了当时的历史峰值。其中,影视、综艺、音乐、游戏等媒体内容产品成为核心载体:中国观众通过《来自星星的你》《太阳的后裔》等韩剧,感受到韩国影视工业的细腻叙事与制作水准,“炸鸡啤酒”“韩式穿搭”一度成为中国社会的流行符号;与此同时,中国的古装剧《琅琊榜》《甄嬛传》也凭借精良的服化道与深刻的文化内涵,在韩国主流电视台与视频平台播出,让韩国观众透过屏幕读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侠义精神”。 更值得关注的是,2015年的交流并非“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那一年,中韩合拍电影《重返20岁》同时在两国上映,不仅收获了超过6亿人民币的票房,更以“亲情”这一人类共通的情感主题,打破了文化差异的壁垒——中国观众为“奶奶重返青春”的奇幻故事感动,韩国观众则从角色的家庭互动中看到了东亚文化共有的“孝道”内核。此外,中韩综艺合作也开启了“模式共享+本土化创新”的尝试,韩国成熟的综艺制作团队与中国丰富的文化素材结合,诞生了一批兼具娱乐性与文化性的节目,让两国观众在欢笑中加深了对彼此生活方式的理解。 回望2015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亮眼的贸易数字,更是中韩媒体内容“破壁”的成功实践——当文化产品超越“商品”的属性,成为传递情感、联结心灵的桥梁时,两国人民的相互认知便不再停留于“符号化”,而是走向了“立体化”。这份2015年积累的“精神共鸣”,至今仍是我们推进文化共同体建设的宝贵财富。
二、立足当下:从四大维度解析中韩媒体内容交流的现状与趋势
如果说2015年为中韩媒体合作奠定了“情感基础”,那么当下的交流则更需要“理性布局”。结合当前全球媒体产业变革与两国发展需求,我认为可以从“政策沟通、企业合作、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四个维度,清晰把握中韩媒体内容交流的现状与未来趋势。
(一) 政策沟通:从“框架搭建”到“细节落地”,为合作提供“定心丸” 近年来,中韩两国政府对文化与媒体合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政策沟通已从早期的“宏观框架”走向“具体细则”,成为合作的“稳定器”。2023年,中韩两国文化和旅游部签署《关于进一步深化中韩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明确将“媒体内容共创”“影视人才联合培养”“数字文化产业合作”纳入重点领域;2024年,两国广电部门又就“合拍剧审核流程简化”“影视版权保护协作”达成共识,解决了过去企业合作中“审批周期长”“版权维权难”等实际问题。 从趋势来看,未来中韩政策沟通将更聚焦“精准性”与“时效性”。比如,针对全球“流媒体平台跨区域运营”的趋势,两国可能会建立“流媒体内容互认机制”,减少同一内容在两国上线的重复审核;针对“文化贸易逆差”的讨论,政策层面也可能推出“中韩文化产品双向推广计划”,既支持韩国优质内容进入中国下沉市场,也助力中国的动画、纪录片、网络文学等特色内容走进韩国主流渠道。政策的“务实化”,将为两国媒体合作扫清更多障碍。
(二) 企业合作:从“单点合作”到“产业链协同”,构建“利益共同体” 过去,中韩媒体企业的合作多集中于“项目层面”——比如中国平台购买韩国综艺模式、韩国公司参与中国影视剧投资。而现在,合作已升级为“产业链协同”,从内容策划、制作到发行、衍生开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联结。 最典型的案例是影视领域的“联合制作”:2024年上映的中韩合拍电影《海洋之恋》,不仅由中国企业负责故事原创与国内发行,韩国团队则主导水下拍摄技术与国际发行,最终影片在两国票房均突破10亿韩元,衍生品(如海洋主题绘本、动画短片)还通过中韩电商平台同步销售,实现了“内容+产业”的联动。在游戏领域,中国游戏公司与韩国研发团队的合作也从“代理发行”转向“联合研发”,比如某款以“东亚神话”为背景的手游,中韩团队共同设计角色形象(融合中国“龙”与韩国“九尾狐”元素)、开发玩法,上线后在两国手游市场均进入TOP10榜单。 未来,这种“产业链协同”将进一步深化:一方面,中韩企业可能会成立“联合工作室”,实现人才、技术、资源的长期共享;另一方面,针对“Z世代”受众,企业还可能围绕“虚拟偶像”“互动剧”等新兴内容形态展开合作,共同开发符合两国年轻群体审美的产品——毕竟,当企业的利益深度绑定,合作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才能真正实现。
(三) 市场需求:从“文化猎奇”到“价值共鸣”,找到“最大公约数” 随着中韩观众对彼此文化的认知不断加深,市场需求已从早期的“文化猎奇”(比如中国观众对韩剧“浪漫叙事”的好奇、韩国观众对中国“古装权谋”的兴趣),转向“价值共鸣”——即寻找两国文化中共通的情感与价值观,这成为内容创作的“核心逻辑”。 从现状来看,两类内容在两国市场最受欢迎:一类是“情感共通型”,比如聚焦“家庭关系”的影视剧(如中国的《人世间》、韩国的《请回答1988》,均在对方国家引发热议),因为“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语言;另一类是“文化互鉴型”,比如中国的《中国诗词大会》通过韩国电视台改编为《中韩诗词对决》,韩国的《韩国传统美食大赏》引入中国元素后,在中国视频平台上线即获得千万播放量——这类内容既展现了各自文化的独特性,又通过“对比”“互动”让观众感受到“和而不同”的魅力。 未来,市场需求将更强调“本土化创新”与“全球化视野”的结合。比如,韩国综艺《新西游记》的“文化旅行”模式,若要在中国落地,就需要融入“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中国文化元素;而中国的“国潮”内容要进入韩国市场,也需要结合韩国年轻人关注的“环保”“治愈”等主题。只有找到“两国市场都能接受的价值点”,内容才能真正“破圈”。
(四) 技术创新:从“工具应用”到“形态重塑”,打开“新想象空间” 当前,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元宇宙等技术正在重塑全球媒体产业,也为中韩媒体合作打开了“新赛道”。相比欧美国家,中韩在数字技术应用上有着相似的“节奏”——两国都是全球5G普及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流媒体平台技术成熟,年轻群体对新技术的接受度高,这为技术驱动的合作提供了“天然土壤”。 在技术应用层面,中韩已展开多项探索:比如,中国的AI公司与韩国影视特效团队合作,开发“AI辅助剧本创作系统”,可根据两国观众的审美偏好自动生成故事大纲;韩国的VR企业与中国文旅平台合作,打造“中韩文化VR体验馆”,用户戴上VR设备,就能“沉浸式”游览中国的故宫与韩国的景福宫,还能与虚拟的“历史人物”互动;在元宇宙领域,两国平台还联合举办了“中韩元宇宙音乐节”,中国歌手与韩国歌手以虚拟形象同台演出,吸引了超过百万观众在线观看。未来,技术创新将成为中韩媒体合作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两国可能会联合研发“跨语言媒体技术”,比如实时AI字幕翻译、多语种虚拟主播,解决内容传播中的“语言壁垒”;另一方面,针对“数字文化遗产保护”,中韩也可合作利用3D扫描、区块链技术,共同为东亚文化遗产建立“数字档案”,让两国的传统文化通过技术“活”起来、“传”下去。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联结两国文化的“新纽带”。
三、展望未来:以媒体内容为桥,共建中韩文化共同体
各位同仁,从2015年的“情感共鸣”到当下的“多维协作”,中韩媒体内容交流已走过了从“热络”到“成熟”的阶段。而未来,我们的目标不应止步于“更多的合拍剧、更火的综艺”,而是要以媒体内容为桥,真正建设“中韩文化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文化互信”的共同体,是“利益共享”的共同体,更是“价值共通”的共同体。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共同做到三点:一是“尊重差异”,不追求“文化同质化”,而是在“中韩文化各美其美”的基础上,实现“美美与共”;二是“聚焦青年”,年轻人是媒体内容的主要消费者,也是文化传承的未来,要多开发符合Z世代需求的内容,让两国青年通过屏幕相识、相知、相爱;三是“放眼全球”,中韩媒体合作不应局限于两国市场,更要联手打造“东亚文化IP”,向世界传递中韩文化中的“和平、包容、创新”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东亚力量”。 最后,我想引用韩国诗人高银的一句话:“所有的河流都朝着东方,流向大海。”中韩两国的文化与媒体交流,就如同两条同源的河流,只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务实的行动,就一定能汇聚成推动两国关系发展、促进人类文明交流的“壮阔江海”。 期待今天的研讨会,能成为中韩媒体内容交流的“新起点”,也期待未来与各位同仁一道,为建设中韩文化共同体、书写两国友好新篇章,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